close



這不僅僅是個流離顛沛的行軍,也是個浪漫的旅程。

還記得高中時期念到了這兩年(1934~1936)共產黨被國民黨軍隊幾次的大圍剿,殘存的共軍餘黨,一路被國民政府軍隊追著打,然後轉進西北陝甘的歷史,覺得很不可思議。我很好奇,在那個時代,如何從兵強馬壯的蔣介石軍隊的封鎖線中突破,並且在這兩年的過程中,不斷忍受天災、地形的艱困、同志的流失、行軍的極度勞累、物資的極度缺乏,撐了過去,並且在這段期間內鞏固主義、精實部隊、訓練成日後打下大片江山的八路軍?

我們看賀龍在紅軍被改編為國民政府軍得勢師大會上說的這段話:
「現在國難當頭,為了國家與民族的生存,共同對付日本帝國主義,我願帶頭穿國民政府發的衣服,戴青天白日帽徽,和國民黨部隊統一番號。這樣,看起來外表是白的,但是我們內心卻是紅的,永遠是紅的!」

所以,當年我們讀到這段共軍被編入國民政府八路軍的時候,課本上面寫的,「共軍表面抗日,暗地裡發展軍隊」,那時候會感覺「萬惡的共產黨」為何奪我美好江山,不過現在回頭翻閱歷史,你會發現,其實要奪取神州大陸的,不只是有共產黨,只是歷史的事實是最後他們職掌了政權罷了。

試著想想,如果蔣介石手底下的將領不是心有算計,在圍剿共產黨的時候未盡全力,紅軍哪有奔逃轉進的機會?那麼在「聯共抗日」的時期,表面抗日暗地發展的,對於抗日戰爭勝利了之後想要奪取政權的,又何嘗只有共產黨一家?

你看,所有人都朝著同樣一個目標,夠堅定信仰夠團結的人,才能得到最後的勝利。

我們看歷史,不是要扭曲歷史,因為歷史不容扭曲;我們所要做的是擷取,擷取後思考,是歷史為什麼會這樣發展,並且找出,為什麼歷史的發展,原本是主角的變成了配角,配角又靠著什麼變成了主角?這才是我為何會不斷地試著探看這段歷史的原因。

這段長征,大抵是從1934年10月16日從江西瑞金到貴州黎平,轉進遵義(有名的遵義會議就是在這),過雲南,入四川,強渡大渡河以及雪山,最後突破大草地的惡劣環境,到達陝西延安的一段路程。

這段路程,共產黨紅軍整整走了兩年。

當後世的人們看這段旅程的時候,幾乎都要佩服這隻「小米加步槍」的軍隊,鐵一般的意志,而確實,也是在這段征途中確立了我們所熟知的中共高層領導,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博古、彭德懷、顧作霖、張聞天、王稼祥等等等等,他們在這趟旅程裡,尋找著對歷史的方向感;有人經過這樣的長征奠立了在共產黨的地位,毋庸置疑的當然是毛澤東,當然也有如張國燾出走分裂,李德黯然下台這些陪襯的戲碼,這些都在歷史的洪流裡面,讓後世的人們取一瓢飲,飲下那足思悼念或是不勝唏噓的的江水。

從歷史的角度看來,這樣顛沛流離,連目的地都一再更改的逃亡,贏者不啻是我們所不得不去敬佩的共產主義的信徒們,他們鍛鍊出來了鋼鐵般的意志,確立了團結一致的理想國目標,在這漫漫兩萬五千里的征途。

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裡面說:
講到到長征,請問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有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查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個人的兩隻腳,長驅兩萬餘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有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堵追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佈,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佈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穫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中國共產黨,它的領導機關,它的幹部,它的黨員,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誰懷疑我們領導革命戰爭的能力,誰就會陷入機會主義的泥坑裡面去。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粉碎了賣國賊蔣介石向著陝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這是一群年輕的共產黨信徒。

後來成為中共總書記的胡耀邦,當年只有十八歲。毛澤東四十一歲。周恩來三十六歲。朱德四十八歲。劉少奇、彭德懷三十六歲。王稼祥二十八歲。
時任政治局委員,中央負責人的博古(秦邦憲)那時才二十七歲!

這也是一支貧窮的隊伍。
草鞋、斗笠、老舊的兵器、無人給養的困境,並沒有讓這支軍隊變成了一支惡名昭彰、燒殺擄掠的軍隊,相反地,當時與國民政府軍相對照的,是紀律。
紀律嚴明的他們,曾訂下不拿民眾一針一線的嚴苛信條,與民眾站在一起。
【毛語錄】裡面有一段話:「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即使現實環境已經到了不得不先向人民拿取東西的時候,紅軍也會在民宅上面貼上所謂的「借據」,事後人民還真的可以依照這張紙條向政府索費。
或許中國人說的:「時窮節乃現」就是這樣吧。

對照那時國民政府的軍閥割據,民不聊生,這支充滿著理想與抱負的軍隊,確實在這段兩萬五千里的長征中,培養出對這片山河的特殊感情。

毛澤東在著名的【七律長征】裡這麼寫:
紅軍不怕遠征難,
千山萬水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礡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無意讚揚共產黨多麼偉大多麼令人景仰。只是當我們能夠回顧歷史的時候,我們就能夠記取教訓,不重蹈覆轍。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是不是有什麼樣的不足;也重新檢視一下別人為何成功的理由,然後繼續前進。

最後拿書本裡面的一句話當作結尾:
在藝術上一旦有一位天才產生就會流芳百世一樣,這種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旦發生,就將決定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進程。就像避雷針集中了整個大氣層的電流一樣,那些數不勝數的事件往往也擠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生。那些平時慢悠悠依序發生的事件也都往往壓縮在這最短的時刻發生。這一時刻對世世代代做出不可改變的決定,它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

那個時代,是屬於紅軍的時代。

這不僅僅是個流離顛沛的行軍,也是個浪漫的旅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我是卡夫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